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貓空土石流 社區居民夜難安

2008/11/10

Media Player Plug-In

這一次貓空山區再傳土石流災情,直接受害的就是山腳下社區的上百戶居民。從週六晚間就開始提心吊膽,怕到睡不著。記者在現場甚至目擊,一顆將近一層樓高的大石頭,差點撞進房子裡,幸好被鋼軌樁攔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怪手一勺一勺的挖,三不五時就從淤泥裡,撈出一顆顆的石塊。但不管怎麼挖,還是不斷有土石從山上滑下,好像怎麼挖也挖不完。住戶,人心惶惶,絕不是沒有理由。

用來防止雨水沖刷的帆布,通通陣亡,鋼軌樁也幾乎被土石流淹沒,只有太空包這最後一道防線勉強支撐著。

一顆一層樓高的大石頭,就卡在鋼軌樁上,差點直衝後方的民宅,儘管市府再三掛保證,居民還是不安心。試問,即使土石流沒有真的衝進屋裡,但又有誰會想要住在一個隨時可能會被土石流淹沒的沼澤裡呢!居民的驚恐,官員聽到了嗎!

野草莓學運/自由廣場8旬老翁不滿政府 自焚抗議

(2008/11/11 13:23)

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就在前總統陳水扁正在特偵組接受約談時,在自由廣場前靜坐的野草莓學運活動中,11日中午左右傳出有人自焚的消息,目前已經緊急送往台大醫院急救。

這名在自由廣場自焚的男子,在現場可能是由於太過激憤,竟然突然引火自焚,目前已經緊急送往台大醫院急救,所幸仍有生命跡象,但也嚇壞了現場靜坐的學生。

這名男子在下午1點多拿出汽油往自己身上潑,隨即引火自焚,現場警方緊急滅火之後,發現這名男子身上有國民黨黨証,已逾80歲,現場並留有遺書。

(資料來源:NOWnews.com)

男子引火自焚 靜坐學生救火

〔本 報訊〕一名自稱國民黨老黨工的80歲男子,疑因不滿陳雲林來台期間民眾拿國旗竟被警毆打等政治亂象,今天中午12點55分在台北市中山南路的自由廣場前突 然引火自焚,在場靜坐的「野草莓學運」學生和群眾趕緊拿礦泉水、滅火器衝上前救火,警方隨後於1點5分到場,將這名嚴重灼傷的男子就近送往台大醫院救治。

警 方調查,這名80歲的男子目前意識清楚,自稱叫「劉伯煙」,來自南投,在他身上還發現一封遺書,內容指出他於民國39年加入國民黨,是一名老黨工,卻被國 民黨欺負30年,最近看到陳雲林來台,民眾拿國旗,竟然被警方毆打,事後打人的警察卻沒事,他才決定以這種激烈方式表達他的極度不滿。

這名男子遺書中還指,陳雲林在馬陳會上用手指著馬英九說「您您您」,馬英九看起來並無異樣,是否乾脆改名為「您您您」,如果中國派更高層方官員來台 ,馬英九是否要下來?他建議馬英九最好來個特赦,當個仁慈總統,化解近來的紛紛擾擾。

2008-11-11(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兩岸食品衛生安全協議今生效/都慶檢驗不公布 衛署沒轍

兩岸食品衛生安全協議今生效/都慶檢驗不公布 衛署沒轍

綠委轟協議空泛 形同虛文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兩岸食品衛生安全協議今日即將生效,被視為指標個案的中國都慶公司毒奶精事件卻淪為懸案,都慶至今不公布檢驗報告,綠營立委砲轟兩岸協議內容空泛、形同虛文,面對中國業者耍賴,衛生署只能口頭抗議,卻束手無策。

田秋堇與黃淑英質疑,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充滿空泛的文字,沒有具體求償機制與目標,內容淪為兩岸各自表述,應比照美國與中國簽署的食品安全協議,使我國有權赴中調查。

衛生署署長葉金川說,這次擬定的是主協議,日後雙方將再進行細部研商。中國過往的信用紀錄不良,但「有簽署總比沒簽好」,最起碼雙方政府有義務去督促責任人妥善處理糾紛,跨出第一步,協議必須建立在互信基礎上,成效還需觀察一段時間。

但葉金川強調,「不簽署協議就什麼都沒有」,如果中國不遵守協議,雙方只好在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去打國際訴訟。

葉金川表示,衛生署已去函中國衛生部,要求都慶先提供檢驗報告,再查責任歸屬。

而 由於近年來查驗中國進口食品所發現的高風險項目,主要有漂白劑、人工甘味料、防腐劑、殘留農藥及動物用藥,葉金川昨日在立法院進行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專案報 告時指出,將針對進口中國食品中的高風險項目,加強邊境查驗把關,並要求中國政府改善,必要時,將派員到中國食品工廠與養殖場實地稽查。

加強查驗陸貨違規添加劑

漂白劑常在蒟蒻粉、鹽漬竹筍、桂花、杏仁、調製橄欖、麥芽糊精及玉米澱粉中檢出違規;人工甘味料則在許多調製蔬果及調製葵花子中被檢出違規。

防腐劑違規則曾在巧克力、冷凍魚漿中檢出;殘留農藥部分,曾在多種蔬菜及栗子中檢出二硫代胺基甲酸鹽不符合規定;動物用藥部分,主要是水產品檢出硝基?喃、恩氟沙星不符合規定,尤其在冷凍小蝦、對蝦、溪蝦、白蝦及蝦仁等水產。

2008-11-11(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都慶毒奶報告跳票!葉金川批耍賴 綠封「怎麼辦」署長?

(2008/11/10 14:35)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江陳會簽下兩岸食品安全協議,但是大陸毒奶粉都慶公司檢驗報告卻遲遲沒出爐,在野黨立委砲轟這項協議有名無實,衛生署根本無計可施,封衛生署長葉金川為「怎麼辦」署長。葉金川因此承諾3天內要求都慶提出報告,但也坦承「感覺都慶在耍賴」!

今 (10)天上午衛生署葉署長金川在立法院進行「第二次江陳會談有關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專案報告,民進黨立委田秋堇質詢指出,「署長你不要忘了,你是在 跟中國共產黨打交道,中國共產黨跟達賴喇嘛簽了協議,最後都敢揮兵進西藏,你簽了一個有簽等於沒簽、有簽前有簽之後差別不大...」

拿著食品安全協議各自表述,拿起「有名無實」的牌子,在野黨立委強烈質疑,毒奶粉事件的始作俑者大陸都慶公司,到現在還沒交出檢驗報告,加上大陸海協會副會長表明毒奶是非人為添加因素,
江陳會簽署的協議顯然沒用。

立委賴清德也批,「你上次拍胸脯保證7天(交報告)已經跳票啦!那是都慶在耍賴!那你有沒有辦法對他採取什麼策略,都慶耍賴我們
對他沒辦法,耍賴之後你怎麼辦?但是我們這邊有這個協議,他們官方態度已經出來你都沒注意到。」

立委陳瑩繼續砲轟,「應該要給你一個新的封號叫做『怎麼辦』署長,約明天開始生效,你告訴我們幾月幾號呀?我可以要求對方中國大陸衛生部3天內提供這個資料,3天內從今天開始算、還是明天開始算,應該從生效吧!」

不甘被封為「怎麼辦」署長,葉金川只好許下承諾,3天內要都慶交出報告,但如果大陸官方袒護,葉金川無奈表示,只有打國際官司,只是我方求償的律師團目前只找到一人,衛生署慢半拍,受害廠商要得到合理的賠償,恐怕也是遙遙無期。(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舒夢蘭、陳一松)

(資料來源:NOWnews.com)


綠轟執法過當 王卓鈞拒道歉

2008年11月11日蘋果日報

廖了以(右)和王卓鈞在立法院答詢,堅認警察執法並無過當,無意道歉。趙元彬攝 圖片: 1 / 1

【晏明強╱台北報 導】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安排內政部、國安局及警政署就陳雲林來台維安、執法進行專案報告,綠委輪番砲轟警方執法過當,台灣民主倒退回戒嚴時代,要求警政署 長王卓鈞下台,但內政部長廖了以、王卓鈞強調警方執法未過當,也未違法,堅不道歉,只說會對執勤技巧「勇於檢討、努力改進。」


包 括邱議瑩、陳瑩等民進黨立委質疑,警方闖入上揚唱片阻止播放音樂,也阻止綠營民代進入晶華酒店,還沒收民眾國旗等,他們邊質詢邊播放《台灣之歌》,整天下 來不停播放,連王卓鈞面對綠委詢問都忍不住說:「剛剛已經聽過了。」廖了以則強調,警方是因飯店行文希望警方協助維持秩序,才會進飯店維安。王卓鈞也否認 下令沒收國旗,而勸離行動都基於維安需求,與旗幟無關。

傳分局長妻參與圍城
藍 營立委則全力護航,要求警方對暴力滋事者嚴辦,並抨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須為衝突負責,除批蔡英文為「暴力小英」外,還叫她「說謊小英」。但藍委也批國安局 誤判情勢,警方處理群眾暴力太軟弱。負責統籌協和專案的國安局副局長林成東承認對情勢預估失誤,「我們也願意道歉。」


藍委盧秀燕、吳清池爆料,某分局長的妻子是民進黨志工,參與圍城,影響警方執勤態度。王卓鈞則說,警官妻子有權參加遊行,不須調查也無法處分。

(資料來源:壹蘋果網路)

警署:執法未過當 圓滿完成任務

〔記者黃敦硯、張文川、林恕暉/台北報導〕對於外界批評警察執法過當,警政署長王卓鈞昨晚表示,目前尚未發現有執法過當問題,但因為發生陳雲林受困晶華酒店事件,警方仍會檢討勤務部署上有無疏失,「該懲處還是會懲處」,不過王卓鈞認為,警方已圓滿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

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五天,根據警政署統計,警方執行「協和專案」安全維護工作,共動用警力一萬七千人次、鐵拒馬七百卅四具,有一百四十九名警察受傷,其中五人住院,二十五人送醫治療,一百一十九人輕傷未就醫,警方共逮捕十八人,將依法送辦。

另外,國安局長蔡朝明昨天下午帶著慰問金前往警政署,慰勉警察五天辛勞,蔡朝明肯定警察執法成果,達成維安目的。

王卓鈞指出,此次警方執法並沒有「先硬後軟」,各個階段的勤務都是由各分局根據權責依法處理,而晶華酒店圍困陳雲林事件,王卓鈞認為是因群眾聚集、運動得太快,飯店每個角落都有民眾,要找出口很不容易,這是勤務規劃始料未及的,這一部份有必要檢討。

民眾現場目擊 黑衣人鼓動衝突

王卓鈞並表示,被警方逮捕的十八人中,經台北市各分局偵訊後,未發現有黑道人士集體參加衝突,台北市警方會再根據蒐證錄影帶畫面,調查有無黑幫人士集體混入的情形。

現場目擊者陳先生昨向本報投訴指出,衝突前親眼看見三名年輕力壯的黑衣男子,動作一致地拆除拒馬螺絲、搖倒拒馬,疑蓄意鼓動盲從的民眾衝破封鎖線,導致後來的警民近身肉搏混戰。

陳先生指出,這些黑衣人從頭到尾未喊口號,「哪裡有鏡頭,就往哪裡的警察挑釁」,「像小蜜蜂一樣」分批以四、五人小組合作,甚少說話,隨時伺機丟石頭、攻擊警察,與警方肉搏,鼓動一旁的民眾加入混戰,他懷疑是黑幫人士有組織、有計畫的破壞行為。

此外,新黨北市議員潘懷宗昨天要求市警局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送辦,市警局長洪勝?說,一切行為要看蒐證結果,再依實際狀況認定,他認為集會申請人有責任約束遊行群眾。

2008-11-11(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道歉?劉揆:挺兩天就過去了 道歉不符主流民意

道歉?劉揆:挺兩天就過去了

接受媒體專訪 指在立院也沒道歉

〔記者邱燕玲、林曉雲、胡清暉/台北報導〕「野草莓」學運靜坐學生要求馬劉道歉、王卓鈞下台,劉揆昨接受東森專訪時強硬表示,民調超過六成認為最大的責任在在野黨,學生要求道歉下台的訴求「與主流民意脫節」。中場休息時,主持人盧秀芳詢問立委要求政府對維安過當道歉,劉揆回說,立委在立法院要他道歉,「我就沒有,這種事挺兩天就過去了」,意外說出真心話。

學生訴求修改集遊法,劉揆說他聽到了,會朝此方向推,舉辦公聽會尋求社會共識;但現在天冷也遇期中考,再坐下去對身體不好,他對學生很疼惜。

專訪錄影中場休息時,盧秀芳問劉揆有關立委要他對維安過當道歉的看法,劉揆說,「像立委在立法院要我道歉,我就沒有,這種事挺兩天就過去了。」由於現場聲音未切斷,到場看專訪錄影的媒體,都意外聽到劉揆的「真心話」。

教長昨赴自由廣場 對連署要求不回應

另,教育部長鄭瑞城昨與劉揆商議後,終於在晚上六點親自前往自由廣場探視靜坐學生,鄭表示將代轉達學生希望修改集遊法的心聲;但對於警察執法過當問題及連署聲援學生則不做回應,坦承對於「其他訴求」,他沒有權力做聲明。

鄭瑞城昨到場遭學生質疑:「為什麼部長來好像恩賜一樣?」還有十多位圍觀群眾嗆聲「反對中國學歷」、「教育部要替台灣年輕人多想一想」。由於鄭沒事先告知到場時間,學生糾察隊一開始並不認識,還當面詢問鄭瑞城是誰。

鄭瑞城說,他代表院長、教育部表達關心,希望學生好好照顧自己,不要著涼了,並詢問學生吃過飯沒有?有學生高聲回應:「感謝部長的關心。」

對學生修改集遊法的訴求,鄭說,立法院提出的修法方向和學生訴求很接近,他會代為轉達學生意見。他也呼籲,尊重現有法律,任何修法都要經過合法程序。

2008-11-11(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修集遊法? 劉揆:開公聽會尋配套 道歉不符主流民意

(2008/11/10 20:57)

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劉揆認為責任是在野黨,角色沒扮演好。

行政院長劉兆玄今天(10日)接受東森新聞獨家專訪,談到在自由廣場靜坐的學生們,劉揆說,他很疼惜這群學生,強調修改集遊法原本就是馬蕭的政見,未來也會召開公聽會;至於學生們要求他道歉,劉揆說,絕大多數民意都認為責任是在在野黨,怎麼會叫政府道歉呢?

行政院長劉兆玄表示,「可以說超過60%的意見,覺得造成這次衝突的責任其實在在野黨,所以在這樣情況下,同學們這個訴求,要求政府來道歉、政府來下台等等的跟主流民意是有脫節的。」

要不要為最近的社會衝突道歉,劉揆劃清責任,認為是在野黨角色沒扮演好,但說到了自由廣場靜坐的學生,大學校長出身的劉揆可是很心疼。

劉兆玄表示,「很疼惜同學們在風雨中這樣坐下去,現在天氣這麼冷,好像也是期中考的時候,同學們的訴求我們也聽到了,下面的處理應該是順理成章,我覺得同學們還是趕快回去吧!」

不 過,學生們更關心的可能是到底集遊法有沒有機會改成報備制?劉兆玄表示,「怎樣才是最合理的修法,它的配套是怎樣,這是可以討論的,所以我覺得同學們其實 可以瞭解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最理性、最有效的作法,其實是我們好好來討論,用公聽的方式交換意見,取得比較大的共識,就可趕快把法律做處理。」

原本希望立法院直接著手修法,但劉兆玄說要召開公聽會,就不曉得劉揆的這一招,靜坐學生們能不能接受了。(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李曉菁、高鴻銘)

(資料來源:NOWnews.com)


「抗議國家暴力,聲援靜坐學生」台灣學界連署聲明

學生

「抗議國家暴力,聲援靜坐學生」─台灣學界連署聲明


我們是一群在大學及學術機構任職的老師及研究人員。對於馬政府近日以維安之名,
用制度性的國家暴力,行非法入侵、任意限縮人民基本人權之實,我們感到憤怒。
我們認為,人民意見表達的自由,集會結社權利的保障,是台灣民主的底線,無可
退讓。以黨派之別、政治利益之爭,來混淆憲法所保障的基本人權,是對台灣民主
莫大的傷害。


我們支持這次學生自發性的集結,在行政院、自由廣場抗議政府對人權、公民權利
的不當侵犯。這次行動延續了二三十年來,台灣青年不分黨派捍衛基本人權的努力。
正因為這些努力,以往種種侵犯人權的惡法得以被修改或廢止,讓民主的果實在
1990年代的台灣生根發芽。


令人痛心的是,在這個「民主」、「人權」已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年代,學生們卻
因為抗議人權保障的倒退,以及警察的濫權,被以違憲的集會遊行法強制驅離,從
我們面前一個個被拖走。對此,我們必須向馬英九總統、劉兆玄院長,表達最嚴正
的抗議。


我們在此要求:


一、充分保障靜坐學生身為公民的言論、表達自由,校方不得騷擾或懲處;


二、對於警察濫用國家暴力、侵犯人權的行為,法務部、監察院及相關機關應進行
調查,儘速公布結果,並追究其行政與法律責任;


三、對於做出相關決策、發佈命令的政府首長,司法、立法、監察機關應追究其政治
與法律責任;

四、立即修改違憲的集會遊行法,落實對於人民言論、集會、結社自由的保障。

發起人:

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葉啟政

台灣大學中文學系 方瑜

台灣大學物理學系 林敏聰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陳東升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 楊平世

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詹長權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吳乃德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顧忠華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傅大為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郭力昕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黃默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 廖元豪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楊婉瑩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周婉窈

台灣大學地理系 周素卿

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王宏仁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 顏厥安

台灣大學物理學系 高英哲

政治大學新聞系 馮建三

政治大學新聞系 翁秀琪

台灣大學新聞所 洪貞玲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 彭渰雯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徐世榮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張君玫

台灣大學材料工程學系 陳俊維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何東洪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明祺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 管中祥

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 廖儒修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 徐斯儉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劉昌德

輔仁大學法律學系 吳豪人

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 魏國佐

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 周德璋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吳介民

台灣大學政治系 黃長玲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 林繼文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湯志傑

東海社會所 陳美華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王秀雲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 陳昭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鄭陸霖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陳俊宏

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楊芳枝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成令方

清大社會所 沈秀華

台灣大學政治系 陶儀芬

台灣大學社會系 曾嬿芬

台北大學法律系 郭玲惠

中研院社會所 汪宏倫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吳叡人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黃厚銘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蘇碩斌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吳泉源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吳嘉苓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 王泰升

東華大學族群研究所 謝若蘭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李明璁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吳密察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孫大川

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盧孳艷

東吳大學哲學系 陳瑤華

華梵大學哲學系 龔維正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許甘霖

成功大學法律學系 李佳玟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邱文聰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蘇峰山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張恆豪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 廖福特

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賴曉黎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楊弘任

師範大學公民與領導學系 林佳範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陳宜倩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劉紹華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方念萱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黃崇憲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系 白裕彬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李衣雲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 楊翠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 廖振富

台中教育大學台語系 林茂賢

海洋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程華淮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 陳惠馨

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張慧銖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蘇國賢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李福鐘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 鄭祖邦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藍佩嘉

中興大學化學系 林寬鋸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 張文貞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陳志柔

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盧鴻興

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 林鈺雄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林鶴玲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邱大昕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陳信行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魏玓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郭清江

師範大學數學系 陳俊吉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鄭雅雯

成功大學護理系 柯乃熒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黃淑玲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黃國昌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 張勝雄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 徐偉群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范雲

台灣經濟研究院 洪財隆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 魏千峰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滕兆鏘

交通大學電訊研究所 闕河鳴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林國明

成功大學中文系 許長謨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簡義明

成功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 吳俊忠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劉如慧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鍾秀梅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游勝冠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李永熾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陳培豐

長榮大學護理系 吳麗珍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劉華真

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 洪迅宜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李丁讚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鄭瑞明

台灣大學中文系 祝平次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李承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