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落實憲政重建人民與政府的互信基礎

落實憲政重建人民與政府的互信基礎
為了降低台灣社會因為興建第四核能發電廠所造成的壓力,馬英九總統與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宣布核四停工封存,此舉被社會視為初步釋出善意。但是究竟停工實質上是否等於停建?其中是否有另藏玄機?仍然有許多民眾質疑。
依照政府目前的說法:「核四一號機安檢後封存,將來是否啟用由公投決定。」對此有人質疑如果將來公投通過,在正式運轉前仍然需要經過安檢的程序,為何現在堅持先安檢再封存?所以也有人認為先公投再安檢,或是直接停工封存即可,對此,人民與政府仍無共識,顯示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相當嚴重。
道德經有句話:「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現在不論政府說的核四停工或停建,其實都已經無法取信於社會,街頭抗爭一波接一波,政府如果沒有誠心解決,社會紛擾不知何時能夠停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機制,解決人民與政府互信不足的問題。
2000年,同樣的核四爭議,當時民進黨的行政院長張俊雄宣佈將不繼續執行核四興建預算案,並且向司法院大法官提出釋憲案。大法官會議在解釋文中指出,行政院須執行立法院通過之預算,如有變更須赴立法院報告。因此,張俊雄院長隨後也依據立法院的決議恢復核四工程。可知大法官解釋憲法有助於朝野建立最低的共識,增加互信的基礎。
其實,當年的預算已經執行完畢,隨後又追加數以百億台幣的預算,核四預算的黑洞跟人民的疑慮一樣越來越深,且遙遙無期。所以我去年12月為了核四是否違反人民生存權利的疑慮,與40名民進黨立委提出釋憲案,希望能透過釋憲徹底解決核四爭議,但是至今已超過4個月,大法官會議仍未做出解釋。此爭議現今已關係到社會和平以及人民和政府的不信任感,急迫性遠超過當年,希望大法官能盡快做出解釋,以盡社會責任。

原文出處: 東方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