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8 15:31)
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行 政院將發行消費券,希望藉此增加國內消費,提振經濟,發放對象採「人」為單位。金融業者今(18)日指出,這是好事情,但對於經濟成長貢獻度有限,尤其在 失業率持續攀升之下,除非國民所得可以提升,否則單靠消費券,無法改變景氣蕭條的事實,政府還是要想辦法降低失業率、提高國民所得才行。
金融業者指出,政府在此時發行消費券是件好事情,至少提供消費補助,可以恢復民眾信心,有信心就有希望。
不過,若要光靠消費券提振景氣,效果有限,因為錢花完就沒了,尤其現在每人限額3600元,在景氣欠佳的現在,民眾是否願意自己再多花錢買東西,恐怕不容易。
金融業者認為,在景氣蕭條的此時,若國民所得回不來,政府光靠發行消費券,仍改變不了解景氣蕭條的事實,政府還是應該想辦法提升國民所得,增加就業機會,只要所得增加,自然就會增加消費。
金融業甚至提醒馬政府,沒有因「高通貨膨脹」而下台的政府,只有因「高失業率」而下台的政府。
不僅如此,也有金融業者表示,政府發行消費券從原本傳出「排富」,到現在全面發放,多少都有基於選票考量,因為中低收入戶通常都是反政府,但其實低收入戶往往在景氣好轉後,成為主要消費群,所賺的錢幾乎都會花在日常支出上。
金融業說,對於高收入者,政府的消費補貼對其可能沒有太大影響,有沒有補貼同樣可以過日子,但對中低收入戶,在景氣欠佳、收入減少的此時,政府的補貼可能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資料來源:NOWnews.com)
真正消費只有3成日本失敗經驗 台灣須記取
2008-11-18
中國時報【顏瓊玉/特稿】
政府發消費券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究竟可不可行?根據日本一九九九年實施的「地域振興券」,結果顯示,總額二千億台幣的補助金額,用於消費只有三成,另有近七成被使用者「存起來」。這項政策被日本政壇譏為「撒錢政策」。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說,論結果,日本的消費券案例是不成功的。民進黨智庫昨天也公布一份有關「地域振興券」的實施資料,並下了「日本也失敗」的結論。
日本的「地域振興券」在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上路,適用對象是十五歲以下兒童、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以及其他認定社福對象,政府補助每人兩萬日幣,約新台幣六千六百元,總額是日幣六千一百九十四億,新台幣兩千億。而日本「經濟企劃廳」事後針對九千個家庭調查,結果顯示,因發放振興券而增加的消費額度為使用額的三十二%,剩下的六十八%被儲蓄起來,該政策粗估增加GDP的個人消費的○.一%。
為什麼效果不佳?關鍵在於使用者沒有因此增加消費,多數人選擇轉為儲蓄;此外,老人部分設有排富條款,因為低所得但是是被扶養的老人是拿不到振興券的,但未繳稅的高所得者卻能拿到,造成不公平爭議。
他山之石,台灣的消費券尚未上路,但隱憂已經浮現,多數人關心是要發放現金,還是發放消費券?消費券有無設定消費項目,或是完全無限制,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此外,要不要排富,排富的門檻又在哪裡?如果要排富,門檻設定的依據又是什麼?拿報稅資料準確嗎?會不會又出現近貧補助「賓士車主也有補助」的大烏龍呢?
最重要的是,發放消費券真的能刺激消費嗎?「地域振興券」轉儲蓄的結果會不會在台灣重演?都是行政院要深思的問題。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