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項協議 政治代價太大
圖來自聯合報
2008年11月12日蘋果日報
兩岸兩會在11月4日正式簽訂四項協議,這場兩岸和解大戲對台灣造成的政治代價實在太大。姑且不論馬政府為了保護陳雲林而實施幾近戒嚴的方式阻絕一切之抗議,馬政府對中國在台灣主權議題上做了這麼多讓步,卻只換回中國一點點的經濟點心,甚至還會造成台灣國家與社會安全威脅,實在令人遺憾、也令人擔心。
台灣門戶洞開危安全
從520到現在,馬總統在台灣主權立場的讓步多不勝數,包括接受所謂「九二共識」、承認「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放棄申請加入聯合國、願意以中華台北名義申請加入國際組織、願意與中國協商台灣的國際空間、接受陳雲林稱呼他為「馬先生」、定位「兩岸為非國與國關係、台灣是一個地區」、「兩岸人民只是戶籍的不同,不是國籍不同」。
因此,當中國官員批評「台灣地區」沒有資格參與聯合國,定位台灣總統是「台灣地區領導人」,稱呼兩岸人民是「骨肉同胞」,台灣有何立場駁斥?
然而,中國給馬政府的回報卻只是經濟點心,背離大家對於兩岸協商的期待。在空運方面,兩岸每周只飛行108個航次,比起目前台灣與香港及澳門的每周1001個航次,只有十分之一。
在貨運方面,兩岸每個月飛行60班次,每天只有2班次,但兩岸卻有4個航點,連每天1個航點都不夠,而且只有航空業業界期望的一半。同時,中國不開放兩岸客運機腹載運貨物,無法降低航空業飛行兩岸的營運成本與運籌,也不利於台灣高科技產在台灣生根發展。
在海運方面,台灣共開放13個國際與國內港口(包括台北與安平),中國則開放63個國際與國內港口。台灣港口幾乎全面向 中國開放,不僅容易造成「國內航線」、「台灣海峽是中國內海」的國際錯覺,更容易讓中國有機可乘將之宣傳為「國內航線」。更危險的是,台灣門戶洞開,台灣 國內港口要面臨中國63個港口的船舶通行,可能造成台灣國內港口根本無法負荷防止中國走私、販毒、檢疫與偷渡的工作,勢必危及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安全。
挾經濟逼馬政治讓步
從 520以來,中國政府便不斷以兩岸經濟開放與兩岸協商為誘餌對馬政府進行政治操作,逼迫馬政府在台灣的主權問題上讓步,馬政府幾乎不自覺地落入中國陷阱或 毫無籌碼進行反制。如果中國真的認為開放中國觀光客到台灣是有利於台灣人民,何以至今只開放每天200多人,離兩岸協議目標的3000人有很大差距?馬總 統也承認,問題是中國不願意配合。現在,兩會協商達成直航包機數量也是打折再打折。
難道中國是要馬政府再做政治讓步,中國才願意配合?馬政府應該警覺,以免食餌吞鉤、葬送台灣的前途。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童振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